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珊瑚金三角

  東南亞除了有一般人所熟知位於泰國,緬甸,寮國邊境的金三角的貿易區外,其實還有一個"珊瑚金三角",沿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海岸線,範圍主要分布於菲律賓、東帝汶、印尼部份地區、馬來西亞、斐濟、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周遭的海域,全世界總共有八百種珊瑚,而該地區總共就包含了至少六百種珊瑚與三千多種海洋動植物共生。


因此澳洲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前首席科學家韋隆曾說:「珊瑚三角帶是全球珊瑚的主要棲息地,是全球的中心,海洋中的亞馬遜河。」




然而近年東南亞地區的珊瑚覆蓋率已大幅下降,100年前珊瑚在海洋的覆蓋率是1994年的20倍

造成珊瑚金三角受到破壞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氣候變遷、破壞性捕魚和污染威脅

最大的威脅不外乎是氣候暖化引發海洋溫度上升,使得賦予海底世界繽紛生態的海藻褪色甚至死亡,也讓珊瑚更容易受到不明疾病侵襲而死亡

韋隆說:「我們正在參與一場所有生態的大滅絕,珊瑚是第一種被氣候變遷消滅的大型生態。」

第二點,主要是起因於全球的人口不斷膨脹,尤其是一些沒有人口控制政策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對於天然資源的消耗不斷上升,導致漁民過度捕魚;

第三點環境的污染更是不用說,眾所皆知,珊瑚的生長環境要求很高, 珊瑚主要分布於在水深三十公尺以內的淺水海域,以利與珊瑚共生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水溫也必須在23~28度C之間,18°C以下的低溫和30"C以上的高溫,都不利於珊瑚的生存,最重要的是必須在清潔的海域裡,海水中過多的懸浮物質或沉積物使珊瑚窒息死亡;較輕微的沉積物則會減低珊瑚的成長速率,妨礙珊瑚幼蟲的附著和發育及改變珊瑚的生長形態。因此商業發展導致空氣、水源污染,過度砍伐樹木,這些種種的環境污染都是珊瑚所無法忍受的

幸好,1994 年開始,東南亞地區已開始正視這問題,紛紛做了補救工作,如菲律賓已在國內成立了400至500個大大小小的海洋保護區,禁止漁民在區內捕魚。

另外在2007年, 東帝汶、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與所羅門群島等國領袖在印尼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中,發起一項提案「珊瑚三角區倡議」(The CoralTriangle Initiative)呼籲加強國際合作,以對抗區內的非法捕魚和環境破壞問題。



珊瑚一直是大家關切的環境保育問題,畢竟珊瑚扮演除了觀光潛水業的要角外,更重要的影響一個地區的海洋生態豐富化,珊瑚礁減少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止於珊瑚自己本身,與珊瑚生長於同一個海洋生態及生物鏈的生物,同樣受到波及,例如: 在海洋生命網中扮演具決定性角色的海龜,牠們有助於海草原和珊瑚礁保持健康,而海草原和珊瑚礁則是其他具有商業價值物種的溫床,包括蝦、龍蝦、鯊魚和珊瑚礁魚類,而且同時海龜也能夠帶動生態觀光產業發展,為千百萬人帶來收益和生計。而珊瑚生態被破壞也同時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壞發生,很難再去挽救當地的生態環境

雖然目前已經受到各國領袖的重視,頒訂相關的海洋保護區法規,以及簽訂珊瑚三角區倡議,但是目前仍然成效不彰,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想到有效的措施使漁民配合不再過度捕撈,並且有效的讓一般大眾能夠徹底實踐對於氣候暖化及環境汙染的所必須做出的改變!!尤其是以觀光業為主的東南亞國家,真的應該要好好想想如何在追求現代工業化與觀光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中取得平衡!!或許觀光承載量之一的生態承載量 Ecological capacity可以當作訂定觀光政策時的參考指標

生態承載量定義:主要衝擊參數是生態之因素,分析土地資源使用對植物、動物、土壤、水以及空氣品質之影響程度,進而決定觀光遊憩承載量。當一觀光遊憩區開發時,因遊憩活動的消耗而使得其生態價值發生不良或是不可挽回的結果之前,可以依照人數或是活動項目計算所能容納遊客的最大遊憩利用量。



參考資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10/19/pngg.html


http://www.hkwildlife.net/viewthread.php?tid=449

http://www.ezdivemag.com/cover/eden.pdf
 
http://gold.hexun.com/2009-05-16/117734304.html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0813984